2025年7月3日,新西兰政府正式发布第三季度(7-9月)移民政策行动计划。其中,第12条明确提出,将在本季度内就“技术移民类别(Skilled Migrant Category, SMC)签证”作出最终决策。这一动作,宣告了新西兰技术移民政策的重大调整即将落地,并进入实质性的执行阶段。
这不仅仅是一次政策更新,更代表了新西兰移民制度正在进行的一次结构性重构。对于有意通过技术移民渠道实现教育机会、生活定居及资产全球配置的申请人而言,此刻正是重新评估自身路径与策略的关键节点。
一、政策调整已箭在弦上,薪资门槛与职业通道全面变动
在即将实施的政策中,两项关键变动已被政府确认并明确生效时间为2025年8月18日:
1、绿名单职业扩容
新西兰在6月正式将10个新增蓝领职业(包括焊工、机械装配工、汽车钣金工等)纳入“工作转居留”通道(Green List Tier 2)。这些职业申请人只需在新西兰工作满24个月,即可申请居民签证。这一调整凸显出政府对产业结构中“技能型劳动力缺口”的高度重视。
2、技术移民薪资门槛上调
技术移民中用于评估技术水平的重要基准——工资中位数,从原先的$31.61新西兰元/小时,提升至$33.56新西兰元/小时。这不仅直接影响SMC申请人是否达标,也波及了其他如工签转居留等相关路径的资格门槛。
二、政策变革后的标准更高,筛选更加精确
虽然目前最终SMC新政细节尚未公布,但从现有信号中可清晰预见其改革方向:
1、技能与薪资挂钩将更为紧密
新西兰倾向于将“薪资”作为衡量申请人技能水平的代理变量。换句话说,一个高薪岗位在政策制定者眼中即代表较高的市场稀缺性和技术含量。这种趋势意味着未来“以薪资定技能”的逻辑将进一步强化。
2、工作经验门槛或将提高
预计将要求申请人在提交移民申请时,拥有多年与提名职业高度相关的工作经验。这可能显著压缩过去常见的“短期读书+短期工作即移民”的路径空间,使得移民通道更偏向长期职业规划与经验积累。
3、六分制或调整积分权重
当前的“6分制”SMC评估机制,鼓励博士学历、硕士学历+一年工作经验,或年薪达到工资中位数3倍的高收入群体直接满足申请条件。未来政策可能通过进一步上调积分门槛,限制低学历、低收入申请人路径,从而实现“高质量移民优先”的政策目标。
三、新政背后的逻辑在于人才导向,质量优先
1、支持经济结构性复苏
制造业作为新西兰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达218亿新西兰元,然而却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此次将蓝领职业纳入绿名单,正是为解决该行业的结构性空缺,政策意图清晰可见:以精准移民缓解用工荒,提振产业活力。
2、提高移民质量,堵住“移民套利”漏洞
过去移民政策宽松时期,部分雇主与申请人存在“低技能套高职位”操作,影响了新西兰劳工市场公平性与移民群体素质。新政旨在通过提高准入门槛,构建更真实、更健康的技术人才输入机制。
3、控制社会公共支出
政策同步收紧了18至19岁人群的福利资格,这一细节释放出政府对于公共资源压力的担忧——希望确保移民在短期内不对社会保障体系造成负担,而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者。
四、面对政策收紧,申请人如何提前布局?
技术移民门槛提高,虽然在短期内对部分申请人构成挑战,但对具备实力、能够规划职业发展的候选人而言,这同样是一次窗口期。申请人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尽早提升技能水平与语言能力,主动对标绿名单职业或高技术行业;
2、规划职业路径,特别是积累新西兰本地相关工作经验;
3、优化薪资结构,争取达到“中位数倍数”的直接达标线。
每一次移民政策的调整,既是对市场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布局。在技术移民“升级”的当下,建议每一位意向申请人都以长线视角、系统策略来审视个人移民路径。
政策可以收紧,但真正具备实力与价值的候选人,始终会被优先留下。新西兰的移民之门依旧敞开,只是更欢迎那些真正能够为这片土地带来贡献的人。